东莞市创新推进平安建设促进会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东莞市创新推进平安建设促进会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实施背景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东莞作为一个拥有近千万人口的新兴城市,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行政架构,社会治理工作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题,也不断推出了一些创新举措。然而,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发现,面对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严重倒挂的实际,如何促进人口和谐共融,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治理工作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东莞现有常住人口825万,其中非户籍人口630万,占总人口的76%,这种特殊的人口比例,使东莞形成了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形态。大量流动人口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之间的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传统的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已经弱化,再加上流动人口中较为年轻的务工人员居多,对东莞缺乏归属感,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遇事容易冲动,对我市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以政府领导、行政法律强制为主的刚性管理手段,但社会参与度不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不足,安全感不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社会治理,从而形成刚柔并济的治理手段,这为东莞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与构建和谐善治新格局提供了明确行动指南。


二、创新举措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肩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职责,他们在开展志愿服务、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化解社会矛盾、开展法治宣传、搭建各类人群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等方面,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市积极稳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建设,切实维护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市党委政府着重思考和谋划,在激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方面,提出了开展平安建设促进会建设的工作思路。


        2014年底,我市下发了《关于倡导建立平安建设促进会工作机制的意见》,倡导全市各级建立平安建设促进会工作机制。平安建设促进会定性为: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由综治维稳部门、公安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具体指导的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群众性自治防范组织,是辖区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工作开展以来,市镇两级综治部门坚持把握引导促进会工作方向,由宏观处着眼,微观处着手,不断促使平安建设促进会参与平安和谐社会共治,逐步扩大促进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动功能与群众自治功能互补、专门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的工作格局,助力我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截止目前,全市共成立33个镇(街道、园区)平安建设促进会,38个行业分会,190个村(社区)分会,吸纳会员5239人,共受理矛盾纠纷4117宗,成功调解3870宗,成功处置突发事件161宗,组织各类平安法治宣传活动1497场次。


(一)合理定位组织使命,引导推动


        平安建设促进会作为社会组织,其业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群众的需求,注重以社会群众最直接、最关注的安全需求为导向。日常要全面发动、整合社会资源力量,在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联络、涉稳信息收集、违法犯罪预防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促进会不仅要提供公共安全领域的基础服务,还要致力于发展有组织特色的专项服务,不断满足社会群众对平安稳定和谐生活的多元需求,有效促进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各类人群对东莞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归属。


        组织使命明确后,全市上下积极发动倡导,连续三年,市综治办不断思考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通过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举办多次业务培训班、组织交流探讨等形式,不断深化平安建设促进会建设。各镇街平安建设促进会不断健全完善《平安建设促进会章程》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工作制度,建章立制,强化保障,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强化自律、接受监督,依法有序规范地开展日常运作,促进会工作活力逐步激发。


(二)不断延伸工作触角,扩大影响


        各镇街平安建设促进会注重延伸工作触角,积极“走出去”,努力提高群众认知度,扩大社会影响。在社区、行业和小区中设立分会,立足各区域和领域的特点,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分会发动和整合区内、业内社会资源力量,不断提高促进会的社会影响,提高镇级促进会与分会、个体会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各促进会深入村(社区)、园区、校园,积极宣传法律法规,培育、推广、总结各类“平安文化”和“和谐文化”,不断提升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一系列“走出去”工作措施,促进会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服务社会矛盾化解、突发事件处置、法治宣传教育和社会群众发动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


(三)积极建立联动机制,拓展服务


        各镇街积极加强平安建设促进会与镇、村综治中心及相关单位的衔接和沟通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促进会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多元化解纠纷的工作合力。促进会与综治中心建立每周例会制度,共同研判信访维稳形势;与法院建立协作机制,对一些起诉到法院的案件,根据案情具体情况,引导当事人到促进会进行调解;与综治成员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对涉及到行政执法问题的矛盾纠纷,由事由单位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引导到促进会进行调解,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各促进会顺应形势任务变化,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联络各社区会员,发挥促进会会员来自群众、与群众联系紧密的优势,加强促进会在各社区的推广,不断强化平安建设促进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能,畅通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渠道。


(四)科学谋划工作方向,推动发展


        2017年8月,市综治办在总结前期探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东莞市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促进会发展建设方案》,努力增强促进会的造血功能,谋划在更新更深的领域推进平安建设促进会发展。一是探求项目化运作发展方向。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背景下,通过项目获得资金已经成为社会组织争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市综治办在加强项目化运作培训的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平安建设促进会开展项目化运作实践探索,在2016年推动虎门镇平安建设促进会成功申请“东莞市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储备项目”基础上,继续推动虎门、麻涌、长安和塘厦四个平安建设促进会成为2017年项目化运作观察点,力求通过以点带面,增强各平安建设促进会的项目化运作意识和能力。二是引导促进会基于自身优势发展社会服务项目。尝试委托基础较好的平安建设促进会执行一些涉及社会稳定的服务项目,同时鼓励他们基于自身优势,申请其他单位、组织、企业需求的贴近平安和谐社会建设内容的服务项目。通过项目运作实践,不断促进平安建设促进会业务范畴拓展和业务能力提升,从而增强组织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全面梳理促进会业务清单。通过全方位的走访调研摸底,梳理全市各级平安建设促进会的职能定位和已经开展的业务模块,拓展适合组织发展的服务领域,形成全市平安建设促进会业务清单,力求通过职能清单,使各级促进会明晰各自职能定位,在各自优势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推进我市平安建设工作深入人心,引导带动更多的社会群众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彰显活力


        各镇街平安建设促进会在近三年的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努力创新方法,推动“平安建设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逐步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一些生动的社会实践:


        桥头镇平安建设促进会创建企业“家文化”促进会分会,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助推企业纵深发展。桥头镇企业“家文化”促进会分会是桥头镇平安建设促进会引导推动,由桥头镇从事企业“家文化”研究、建设与推介的人员、机构、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镇域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非法人团体。分会以“家文化”为抓手,以创建和谐劳资关系为切入点,在镇区企业推广“家文化”管理理念,把企业“家文化”的培育和推广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推广中夯实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丰富社会治理的抓手、拓展社会治理的空间、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企业的广泛参与,搭建共建共享共治平台,探索用文化方式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目前分会的核心企业6家,外围企业44家。建立了“家文化”促进会网站和微信群,畅通了企业互帮互学的渠道。“家文化”促进会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畅通了劳资双方交流渠道、完善了企业管理机制、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虎门镇创建“平安使者”项目,培育社会新力量,群策群力促平安。虎门镇作为珠三角交通要地、工商业重地、流动人口聚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决定了虎门镇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大、担子重、任务多。针对虎门镇社会治安案件多发、不平安不稳定因素多、群众法律知识和防范技能薄弱等突出问题,虎门平安建设促进会以“发现不平安、发动创平安、宣传要平安、共建保平安”为宗旨创立“平安使者”项目,建立治安志愿服务队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与社会治安防控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安使者项目以“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为原则,吸收广大社会群众建立了平安使者队伍,队伍下设平安宣传四进队伍和社区平安联络员队伍。平安宣传四进队伍,自2016年成立以来有骨干330人,在全镇范围开展了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商场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四进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平安联络员队伍,2017年以来,在大宁、金洲社区开展试点,主要是吸纳眼睛亮、耳朵尖、心肠热的社区群众,目前已建立了100多人的队伍。“平安使者”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实现“依靠民众创平安,创出民众追求的平安”的良好格局。


        长安镇开展小区“微治理”,提升居民“自治力”,齐心协力共建平安和谐家园。2017年初,长安镇成立了平安建设促进会商住小区分会,并制定了《睦邻共治,家安区和——商住小区分会助推平安和谐小区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政府牵头统筹、职能部门指导、商住小区分会搭台唱戏等方式,创新商住小区业委会管理运行模式,规范业委会责权,强化业委会自治,推动商住小区建设“睦邻共治,家安区和”的平安和谐家园。分会积极完善组织结构,建立规章制度,推动成立调解委员会,协调解决商住小区治理问题,及时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小区”;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多方联动,指导各商住小区定期召开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和开发商等单位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针对小区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平等协商;加强业务培训,引导依法自治,完善业委会指导性文件,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邀请专家为创建平安和谐小区把脉问诊、探求商住小区服务管理的新经验新方法;加强群众交流,促进平安和谐。强化小区业委会交流,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活跃小区群众业余生活,提高了居民之间的认知度,降低了邻里的陌生感。长安镇平安建设促进会商住小区分会对规范业委会建设、有效调解矛盾纠纷、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主要成效


        东莞市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探索创立平安建设促进会,充分调动和凝聚群众、企业、社区等多项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基层活力不断激发,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


(一)发挥资源优势,有效服务广大群众


        我市镇街平安建设促进会下设有行业分会以及村(社区)分会,各促进会强化资源统筹管理功能,充分整合各分会的资源,发挥了人员、资金、物资、场地等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群众。另外,平安建设促进会与综治中心、司法分局等部门或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工作联系和合作,可以加强与其他单位部门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充分发挥合作对象的资源优势,为促进会的服务对象--广大群众链接更多的资源,有助于更好的服务广大群众。


(二)发挥组织优势,有效激发群众参与


        平安建设促进会充分发挥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政府信任的优势,以社会组织力量协助化解矛盾,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二道防线”。各镇街平安建设促进会自建成以来,广纳贤士,大力吸收基层“五老”人员入会,积累纠纷调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参与平安建设。促进会通过组织平安使者、平安志愿者开展活动,有效链接调动其他社会组织、社会大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活力得到竞相迸发。


(三)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助力基层治理


        平安建设促进会努力找准组织定位,对接专业资源,在法制宣传教育、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联络、涉稳信息收集、违法犯罪预防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我市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市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善治新格局中一个闪亮的品牌。东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今年9月,我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实现了三连冠,捧回了全国综治领域的最高荣誉“长安杯”。


(四)发挥自主优势,有效探索治理新路


        平安建设促进会作为新形势下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形式,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有益探索。从我市33个镇(街道、园区)平安建设促进会的实践来看,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面对政府层面治安管理难以到达社会最前沿和基层角落的短板,平安建设促进会积极参与,调动各界社会人士,凝聚各方社会力量,充分发挥自主运作活力,对实现平安服务项目化、公益项目专业化、专业服务品牌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减少了各种社会问题,为基层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现在致电 400-813-1314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 式 →

Go To Top 回顶部
分享按钮